不管有没有刻意检索,大家最近应该都听过“Furry控”这个词,虽然前面大概率还加了“小心”二字。《瑞奇与叮当:时空跳转》6月11日发售后,除了动作系统和剧情,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也是女隆巴克斯族人蕾薇特,尤其是Furry控们在见到这个角色后,更是陷入了狂喜的境地。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Furry”是如何从字面意思“毛茸茸的”,发展出“兽人”、“兽迷”等延展含义的。
(《瑞奇与叮当:时空跳转》蕾薇特)
起源
追溯历史,Furry 文化的起源主要受风趣动物(funny animal)题材影响。这一题材中表现动物拟人化以及生活方式人类化的部分,启迪了《米老鼠》、《小熊维尼》、《疯狂动物城》等一众知名作品,无疑也是现代Furry文化中最便于理解的表象。
(《疯狂动物城》朱迪)
风趣动物题材大多老少咸宜,更有《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等经典儿童文学,脱胎于此的Furry文化为何如今却有人用到“小心”二字前来提防呢?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等社会活动,将所谓“新文化”、“新生活”、“新艺术”的反传统思想推入艺术领域,再加上美国深陷越战泥沼不能自拔。以宣泄个人情感为目的,以反主流文化为主题,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的地下漫画应运而生。
(嬉皮士们)
很多年轻艺术家借由风趣动物题材创作讽刺主流社会和传统文化,以及充斥着LGBT、性自由、暴力……的作品。在受到主流社会抨击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积累了一定受众。但这时Furry尚未形成,大家依然把这类作品归为风趣动物题材。
(著名地下漫画:《怪猫弗里茨》)
诞生
1983—1984年间,风趣动物题材爱好者们,创立了业务刊物《Rowrbrazzle》,刊登的作品不限画师,只要是关于动物拟人题材皆可投稿,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Furry(兽迷)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诞生的。
其定义为:喜欢拟人化虚构动物角色的亚文化群体,这些拟人化动物的特征常包括有人类智慧、有面部表情、有听说能力、双足行走、穿著衣物等。另外,兽迷一词也可用于代指在网络或兽迷聚会活动上集结的群体,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一种亚文化表现。
(《BEASTARS》动画)
近年Furry类型作品大有出圈态势,上文提到的《瑞奇与叮当:时空跳转》游戏、《疯狂动物城》电影,以及《BEASTARS》动画、《生化变种》游戏等等作品吸引了不少新人关注。
(《生化变种》游戏)
污名化
由于地下漫画影响,Furry中一直存在尺度较大的作品,像其中的yiff分支就直接或间接得表现敏感内容。动物拟人化以及生活方式人类化是最容易被关注到的表象,所以敏感内容获得更多热度符合传播规律。而沿袭自地下漫画的讽刺意味、政治内涵以及抗争世俗眼光,追求内心愉悦的文化内核,相对而言不那么容易接触。
爱好者们担心敏感内容是否会造成Furry污名化,但此时不少新人或路人已经产生刻板印象。“小心Furry控”这个梗主要便是因此形成,虽然现阶段大众还是调侃为主,但无疑也反映了Furry部分敏感内容的传播对自身造成了负面影响。
(“燃烧之兽”标志)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问题出现,自然有人尝试解决。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Furry去敏感内容”等一系列建议,并且爱好者Squee Rat与Eric Blumrich在1998年创建了“燃烧之兽”(Burned Fu)运动,试图通过对自身的改革摆脱主流社会Furry污名化现象。
“燃烧之兽”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改革过程中很多实际做法有待商榷,比如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极端言论频出等问题,无疑增加了Furry圈子内部的矛盾与对立,也导致了该运动最终失败的结果。虽然后继者们试图改良手段挽回局面,但对于改善Furry圈子自身敏感内容问题,以及在主流社会中的偏见,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喜欢Furry的原因
谈了那么多弊端,所以Furry的魅力何在呢?俗话说千人千面,个例显然无法框定群体,但笔者想尝试用比较一种常见情况解释Furry受众的心理。
(米老鼠)
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触到拟人化动物形象,是迪士尼或者华纳系的作品:唐老鸭、米老鼠、兔八哥、米高梅等等说是童年回忆一点不为过。这些作品中的儿童寓言,在表述真善美的同时,将角色特征也烙印在我们心中。或许从那时起,可爱动物形象就有了美好事物的代指作用。
(兔八哥和他的朋友们)
经典案例是《疯狂动物城》的制片人约翰·拉赛特从小看《柳林风声》长大,所以他非常想拍一部会说话的动物电影,而导演拜恩·霍华德发现迪士尼任何一部动画都能运用于现代社会,折射社会的种种问题,从而将本作基调设定得老少咸宜,核心观点充满儿童寓言特征。
(《柳林风声》插图)
当然,大部分爱好者并没有机会参与公众作品创作,那颗童年埋下的种子就结成了“个人兽设”(自己的兽人形象和角色设定)。基于对喜爱动物的形象进行延展想象,用原创设计表达自身情感。
笔者并不想歌功颂德,实际上furry圈子也确实存在部分负面作品。但据外媒调查,大部分Furry爱好者都希望个人兽设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善良的品质,可以说那是现实中自身要求的升华。他们渴望成为更优秀的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成功,所以在Furry中投射理想中的自己。
上述特点导致Furry群体拥有更高包容性,受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偏高。大家往往是为了忘掉现实中的尔虞我诈,所以来到这个圈子里分享个人兽设和相关作品,结交单纯的朋友。当生活中苦难痛击着你,这片“小动物乐园”无疑是一方净土。我想这应该就是Furry的魅力所在吧。
总结
总得来说,Furry不过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与科幻、克苏鲁神话、ACG没有本质区别,谈之色变实则没有必要。但介于圈子的特殊性,Furry没有类似洛夫克拉夫特式的人物,对克苏鲁神话进行正统定义,所以“Furry都包括些什么?”很难找到标准答案。
(《疯狂动物城》朱迪和尼克)
当我们刷起“小心Furry控”,玩梗之余也应该明白,Furry圈子的问题诚然存在,受众应该学会趋利避害,挑选适合自己的内容,并做到不盲目传播。但喜欢“拟人化动物”形象,把对拟人化动物的喜爱转化为一种情怀和寄托并不是值得歧视和抨击的事情。
(《瑞奇与叮当:时空跳转》蕾薇特)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游戏机禁令期间,主流社会对玩家的偏见,对游戏的歧视,以及“电子海洛因”等污名化现象,如今仍未完全消散。如果本文能够帮助不了解Furry 的玩家客观看待这一亚文化,那就太好太好了。